民以食为天,如果粮价涨上去了,那民心自然会浮动,何谈安定?
小书房里,舒慈正在指挥婢女们找书。
整个小书房都要被翻过去了,终于在书架的最上面找到了那本《水经注》。
“娘娘!”
紫鹃欣喜地从梯子上下来,捧到了舒慈的面前,“是这个吧?”
“对。”
舒慈放下茶杯,起身拿起书,“笔墨伺候。”
“是。”
紫鹃移开书桌上放着的厚厚几摞书,铺开宣纸,研磨徽砚。
舒慈快速地翻了一下,在心中大概有了一个想法,然后对着梯子上的紫婵说:“本宫记得皇上的寝宫里一直挂着一副军用地图,你让麒拿着纸笔去照着描回来。”
“这个……”
紫婵迟疑,“他好像不善于作画。”
“那有谁擅长?”
舒慈扫了一眼屋内的众人。
大家纷纷垂着脑袋,不吭声。
很多人连字都不会认,更别谈作画了。
“紫婵,你去。”
舒慈说。
“奴婢?奴婢也不擅长……”
紫婵摆手。
舒慈说:“此事关乎受灾的几万百姓,你尽力而为,不可推辞。”
紫婵垂头,身负重任:“是,奴婢知道了。”
“主子,墨好了。”
紫鹃放下墨条,侧身让开。
舒慈拿着书走过去,一手执笔一手捧书,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大致的地形轮廓。
按照《水经注》上所述,河流走向,支干分流,丘陵高峰,沃野平川,一一展现在了纸上。
“朱笔。”
舒慈伸手,紫鹃双手奉上。
大致的走势出来了,她又用红色来标记江陵城池。
“娘娘,您这不是画出来了吗?”
紫婵看清楚后说道。
“《水经注》是北魏晚期的作品了,现在与之距离了几百年,其中的地形地势不可能完全不变。”
舒慈搁下笔,看着面前的山川走势,“如果真要改河道浇灌东北平原,那是很浩大的工程,差之毫厘谬以千里,一旦错了便是财力物力皆付诸东流。”
(第2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